【原创长篇金莲小说】《莲钩秘籍》65 方渔犀 撰 ·版权所有 禁止外传· 第四部 泪血金莲 三十五章 闹剧收场(二) 袁世凯的第三个理由是: “一曰母仪。人之材质,本於初生,学养基于幼稚。盖求异日之男子躯体强伟、智能发达,必先求今日之女子躯体强伟、智能发达也。今缠足之妇,气血羸弱,则生子不壮,跬步伶仃,则教子者尠,幼学荒废,似续式微,其於种族盛衰之故,人才消长之原,有隐相关系者。此言母仪,而当去缠足之害者也。” 妇女的一双小脚一旦缠断、缠死,即已定型,裹上是小脚,不裹依然是小脚,依然气血不旺。关键是不给幼女裹脚。国民体质的强弱,原因众多,不能全部归罪于妇女的一双小脚。也不能说小脚女人个个“生子不壮”。体格健壮的袁世凯本人也是小脚女人生的,能昧着良心也说自己母亲“生子不壮”吗?袁老夫人知道了还不抽他几个大嘴巴子,骂他是一个忤逆不孝之子。就是老夫人念及儿子已是总督、不便再抽他大嘴巴子,那老娘一旦问起来,“儿呀,听说你弄了一篇什么《劝不缠足文》,把小脚讲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你忘啦,你娘,你姥娘,你姥娘的姥娘,不全是小脚?你怎么忍心把她们讲得如此糟糕,惨不忍睹?!你还说什么‘缠足之妇,生子不壮’,我看你壮得像头牛,怎么好意思睁着眼睛说瞎话?”如此这般,那袁世凯还不无地自容,恨不得自己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子。 袁世凯劝不缠足的第四个理由,也是最后一个理由是: “一曰执业。人之智愚,男女相近,若农医、格致(清末对物理、化学等统称)、制造等专门之业,女子或胜于男子。今缠足之妇女,深居纤步,缚其手足,窒其灵明,而受养於其丈夫,其上者或仅工针黹,或略解吟咏,要皆於事无补。茍释缠足之苦,则四肢安舒,使得执一业以自养,而一切新理、新法,女子亦可以研求,其裨益於国政、工业,与家人生产者甚大。此言执业,而当去缠足之害者也。” 当时清朝末年,女子就业的根本问题,是有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供她们去做。如果有,则大脚、小脚均可就业。如果没有,大脚、小脚一样没有活干。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政治昌明、经济发展。封建社会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业可就。而袁世凯之流,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倒打一耙,,胡说八道,信口开河,把这一切全归罪于小脚,显然别有用心。 袁世凯口是心非,三面两刀,在《劝不缠足文》中把小脚讲得一无是处,就在文告墨迹未干之际,他一连又讨了五名小脚女人作小妾,充分暴露了他的丑恶嘴脸。同时清楚表明,慈禧煞有介事地“禁止缠足”,不过是一场欺世盗名、愚弄百姓的政治闹剧。 在慈禧一手导演的这场闹剧中,身为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中国国民对窃国大盗袁世凯深恶痛绝,且不说他在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逆历史潮流而动,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意孤行,悍然称帝,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仅做了八十三天皇帝,便身败名裂,一命呜呼了。 笔者在袁世凯死后二十一年才出世,并未亲历;就是笔者令尊大人,当年也不过十岁,即使亲历,想必对“洪宪皇帝”印象不深。 笔者童年对袁世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乃是一枚铸有袁大总统头像的老秤七钱二分的银圆,当时百姓俗称它为袁大头,因成色最足,含银量最高,最负盛名,以致后来银币也被称为大头。铸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立像的银圆称为孙小头,反不及袁大头有名。 笔者实话实说,绝无美化袁世凯之意,想来不会误会。 曾经《拾度洞房花烛》(书名,专门讲袁世凯)并与儿子争夺恋人的袁世凯,也是一九0二年二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慈禧太后的“禁止缠足”懿旨的表面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在大清王朝朝不保夕,末日届临时匆匆出笼的“禁止缠足”的鼓噪闹剧中,袁世凯紧跟慈禧,其《劝不缠足文》悲天悯人,一本正经,似乎他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坚决反对缠足的正人君子。实际上袁世凯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说一套,做一套,欺世盗名,为人不齿。 缠足文化风靡华夏千年,当时人人喜爱小脚,十分自然,袁世凯也正是一位三寸金莲的狂热爱好者,完全可以理解。可是,袁世凯偏偏要装出一副“反对缠足”的姿态,标榜自己是如何的“紧跟时代潮流”,是如何的“文明”、“进步”,纯属不知羞耻,欺骗大众。 袁世凯十分喜欢小脚,达到神魂颠倒的地步。他说,女子足以动人怜爱的,头一个得属纤纤莲步,如果是天足,未免蠢俗,这正是他真实思想的表露,由此可见一斑。 袁世凯从天津北郊宜兴埠村娶回的五姨太张氏,因为裹着一双极小极出色的三寸金莲而在袁府众姬妾中格外得宠。其实,张氏论出身与相貌,均远不能与朝鲜公主出身的二姨太李氏、三姨太吴氏、四姨太金氏相比。从一张五姨太端坐的老照片上看,张氏虽然年轻,却是长着一张过长的长瓜形脸,远没有三位朝鲜美人瓜子脸漂亮,实难令人恭维。但是,张氏为何得宠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使她脱颖而出,胜过其他姬妾的,要算是张氏拥有一双绝色的三寸金莲了。 张氏得宠,三人自然失宠。可是三人全是天足大脚,万难与张氏的三寸纤足抗衡,只得求助于踩跷。 三位姨太太踩跷之后,每天迈着纤纤莲步,款款而行,无论从外形和步态,都酷似真正的三寸金莲,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了。三位美人已是成年人,实难再裹成三寸小脚了,可是木头小脚使她们圆了小脚梦。三人貌既美,脚又小,袁世凯一见大悦,喜出望外,虽然明知是假脚,但也视为真的了,三人复又得宠,从此假戏真做,一天到晚绑着硬跷。 说来踩跷原是我国艺坛的一支奇葩,后来长期被打入冷宫,几近凋零。改革开放以后,枯木逢春,重发新枝。武汉京剧院一级演员刘薇踩跷主演的,根据著名民俗作家冯骥才传世金莲小说《三寸金莲》改编的同名京剧,红遍大江南北,获得极大成功。北京青年京剧演员常秋月跷功炉火纯青,誉满京城。 三位朝鲜美人终日踩跷,日久天长,也逐渐习惯了。袁世凯称帝后,终于在全国一片讨袁声中死去。此时,三人离开跷竟不会走路了。 这还不算稀奇的,还有更稀奇的。当时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人竟然因为奉献总督爱妾二十双绣履,由一个八品候补县丞,最终成为四品道台大员。 苏州人贾树声,幼年家贫,无钱读书,进不得私塾,无缘四书五经。清朝沿袭历代科举考试制度,没有一级一级地取得秀才、举人、进士功名,便没有做官的资格,一辈子休想飞黄腾达。像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老先生,一辈子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七老八十,还同十来岁的娃娃一样,被称之为童生。又像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洪秀全,考了十七年,都没有考取秀才。他才决定另辟蹊径,创立邪教拜上帝会,图谋造反。造反,无本万利,失去的仅是区区穷童生,而得到的却是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做皇帝,太具诱惑力了。 贾树声年至三旬,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别说三十而立,饥一顿,饱一顿,走路无力,摇摇晃晃,大风刮得倒,哪里立得住?!连娘子也未讨一个。 一个大字不识,想要考取功名,岂非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也是时来运转,他舅舅是个富户,家里很有钱。有一次,舅母把一处宅院卖给别人,叫他检点契券,贾树声乘机盗窃藏起来一件契券,等到买卖成交后,持契券向买房人敲诈勒索,气势汹汹,扬言要告到官府,得到了二千两银子。 有了这笔启动资金,贾树声有办法了。 中国历代封建政府,自秦始皇以来,实行一种授予官职(虚衔或实职)取得捐款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政府公开明码实价卖官,有人出钱买官。可见现在的腐败分子卖官、买官,古已有之。清朝自鸦片战争后,财政支出激增,兼之战争、灾荒等不时发生,于是广开捐例,京官自郎中以下,外官自道台以下,均可捐纳。到了清朝末年,各省捐纳人员已经无法安插。捐官盛行,官职变成商品,结果产生大量腐败昏愦的官吏和骇人听闻的贪污现象。 (未完待续)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