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元代“三寸金莲”的出现
前文提及明代杂剧作家柯丹邱在其《荆钗记》中写到“下香阶显弓鞋金莲窄窄,这双小脚却刚刚三寸三分”。其实从明代中叶起,有关“三寸金莲”的记载是很多的,本文毋庸赘引。这里的问题是,元代是否已有“三寸金莲”之说?
笔者迄今查到的相关资料共有五条,今全部引出如下:
1.“双凤衔花弓样弯,窄玉圈金三寸悭。”(乔吉《赏花时·睡鞋儿》)(40)
2.“恰嗔人踏破苍苔,不知他行出瑶阶。见刚刚三寸迹,想窄窄一双鞋。”(周德清《柳营曲·有所思》)(41)www.findart.com.cn
3.“藕丝裳翡翠裙,芭蕉扇竹叶 ,衬湘裙玉钩三寸,露春葱十指如银。”(吴昌龄《端正好·美妓》)(42)
4.“料想人如画,三寸玉无瑕。底样儿分明犯在沙,半折些娘大。”(无名氏《醉中天·咏鞋》)(43)
5.“想则想蹴金莲三寸弓,启樱桃半点红,想则想整酥体一团玉,露春纤十指葱。”(无名氏《忆佳人》)(44)
在前文陈述的总体背景下,推断这五条文字说的都是三寸金莲是不成问题的,尽管其中只有第5条出现“金莲”一词。但据此五条是否可以再推断:有元一代的女子缠足,就是三寸金莲?笔者以为有两点可以进一步讨论。www.findart.com.cn
一是元代三寸金莲出现的时间。这五条文字的作者,两个是无名氏,其写作年代无法探究。三位是有姓名的,笔者试一一加以考述。第1条的作者是乔吉,隋树森在所编《全元散曲》中写有小传,太原人,后长期居于杭州,至正五年(1345)病卒于家(45)。第2条的作者是周德清,有《中原音韵》(1324年)传世,其生卒年代为1277-1365年(46)。第3条的作者吴昌龄,孙楷第《元曲家考略》列有专条,此人延祐七年(1320)25岁,按中国传统计岁,可推知他生于1297年,行年七十有七,卒于1372年,其时元朝已亡(47)。由此可以认定,这三条资料都出于元代后期,而且多半是在末期。那末,我们似乎可以宽绰地说,在元代缠足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三寸金莲是在元代后期才出现的。www.findart.com.cn
二是今犹存世的元代女鞋文物却都不是三寸金莲,而是另一种“窄鞋”,对此情况应该做出何种解释呢?
四 元代女鞋文物的分析和推论
除了本文开头说过的鸽子洞窖藏女鞋,元代女鞋文物还有一些。今将已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列表如下:
表中所列的九双元代女鞋资料,是笔者目前已经掌握的,想必会有遗漏。从这九双女鞋的图像和实测数据看,它们的形制是基本一致的,只有尺码的区别。其中鸽子洞女鞋两双的资料最为完整,图像也丰富清晰,建议读者对这两双鞋尤可多加观察和分析(参见图三)。它们的详细数据是:序号2:白绫绣花尖翘头女鞋,通长22.3、底长21、后跟最宽处4.7、前脸长2、脚尖宽2.5、后帮高4.8厘米;序号3:茶绿绢绣花尖翘头女鞋,通长22.5、底长21.5、后跟最宽处5.5、前脸长2.4、后帮高4.7厘米(48)。www.findart.com.cn
这九双鞋的主要特征是鞋底长而窄:一、它们的底长在19.8~25.5厘米即约5.95~7.65市寸之间(49)。二、它们鞋底的形状都是后跟较宽(均有图像,其中有数据的六双的后跟最宽处分别为4.7、5和5.5厘米),并从后跟最宽处逐渐向前收窄,到脚趾部位已相当窄小。它们当然就是元曲中写到的金莲、罗鞋、绣鞋和凤头鞋(可能还不是弓鞋);如上已述,就其窄的特征而言,我们也可称之为“窄鞋”。合理的推想是:穿这种窄鞋的女子的脚,既不是完全的天足,又不是“三寸金莲”,而是仅将前掌和脚趾缠窄了的一种缠足。www.findart.com.cn
笔者还注意到,这九双鞋中可以确定年代的是序号1、2、3,年份在1350年和1362年,已是元末;序号4,就墓主的身份来看,也在元末无疑。上文我们说到,从文献记载来说,“三寸金莲”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那末,为什么我们如今见到的元末文物并无“三寸金莲”,有的却是长而窄的女鞋呢?当然,人们可以等待元末“三寸金莲”有朝一日得以出土,但首先需要对业已呈现于世的这些“窄鞋”做出某种解释。
就缠足的研究而言,看来过去对它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还不够注意。后来的“三寸金莲”离我们近,当代人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往往将各个时代文献中有关缠足的记载,包括一连串相关的词汇,不加分析地同它(三寸金莲)混为一谈。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从五代时起,经历宋元明清,中国女子缠足,与其它事物一样,当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上面陈述的资料,可以推测:元代的缠足,主流还只是将脚的前部缠得窄小;即使到了元代后期“三寸金莲”已经出现,并引起一些元曲作家的关注,加以描写和赞美,但似尚未成为主要的制式。如果这个推测可以成立,那末上述元代女鞋的发现就是事理之必然。www.findart.com.cn
作为这个推测的佐证,笔者再举述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女鞋文物资料。一件是南宋的,出土于咸淳十年(1274)江西德安周氏墓,这双女鞋在该馆目录上标为“罗地小脚鞋”,底长19厘米、后帮高4.5厘米、后跟最宽处4.5厘米。一件是明代的,无锡大浮乡钱姓女子墓出土,称“钉金绣牡丹花纹缎鞋”,底长22、后帮高6、后跟最宽处4厘米。这双明代的鞋,与前面说到的元代女鞋形制,并无不同之处。而这双宋代的鞋,底长稍短一些,但19厘米约当5.7寸,与“三寸金莲”也有不小的差距,不如将原称“罗地小脚鞋”更名为“罗地女鞋”,以免引出歧义。其实将它们与元代的“窄鞋”联系起来看,宋明这两双女鞋也无疑是“窄鞋”之类。www.findart.com.cn
新的考古资料往往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和缺失,修改以致推翻某些仅仅依据研究文献资料所做出的论断。研究历史问题时尽可能掌握利用文献和考古双重证据是非常重要的,看来就连深入一步探讨缠足史事也不能例外。
本文一开头说到,笔者注意缠足问题是从讨论马可·波罗“漏写”缠足引起的。经过上面的对元代缠足的考辨,我想现在对这个“漏写”问题提出以下的看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