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长篇金莲小说】《莲钩秘籍》96  方渔犀  撰
 
·版权所有  禁止外传·

四十一章 初到剑桥(二)

    从身体上来说,三寸小脚拖动一双七寸皮靴,异常费劲,力不从心。

    一旦裹成小脚,骨弯筋折,薄薄的油皮包着挤成一团的细骨,只有用长长的裹脚布将小脚紧紧缠

裹起来,裹成一个整体,才能举步。就像运动员用护腕和护膝,增强腕部和膝盖肌肉的力量使其不容

易受伤一样。

    小脚除了裹脚布必不可少外,凌波小袜和三寸弓履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样起到了加强小脚整体的

作用。

    相比之下,七寸皮靴不但没有丝毫加强小脚的作用,只能是个额外的负担和累赘。林莉莉的三寸

弓履放到硕大无朋的七寸皮靴里,空空荡荡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只好用棉花将空隙塞满,依靠

磨擦力拖动皮靴,皮靴又大又笨重,小脚像是拖动铅块一样费劲。

    小脚没有脚掌,似粽子,像竹笋,前面是一个尖尖瘦瘦的圆锥体,比天足男孩的童脚穿成年人的

大鞋更为不易。天足,五个脚趾头均可随意活动,小脚却是四趾蜷伏脚底紧紧裹住,一动都不能动。

    摩擦力是有限的,辅以鞋带系紧,仍不十分保险,万一皮靴脱落露出纤纤弓履,不免贻笑大方,

闹出笑话。到那时,即便是甘愿“死要面子活受罪”,恐也难以实现,很可能,不但面子没了,里子

也保不住。

    除了行路不便,精神上还有一种异常别扭的感觉。这种精神上的负担,较之身体上的不适,更为

沉重。

    小脚,不仅仅是为了好看,第一位的,小脚是女性的性特征。小脚,被称为“雌趾”,是女人专

有的,大脚,不管是男人的,还是女人的,均被视为“雄趾”,就是男人脚。比如胡须是男人特有的,

一旦女人嘴唇上长出胡须来,那是何等尴尬的事,林莉莉小脚穿大鞋,感觉与此类似。

    剑桥大学医学院教务处,在一座维多利亚式四层楼的二楼。林莉莉在姑父的陪同下,沿着绿草如

茵的草坪中的小径,走上室外直通二楼的宽阔台阶,进入二楼教务处室内。林莉莉的三寸小脚使劲地

拖动七寸皮靴,一级一级地向上攀登,每一级仿佛都是那样艰难。她好像在爬山,使出全身的力气,

虽是深秋,发际冒出细细的汗珠,这汗珠,半是由于走路费劲,半是由于提心吊胆,生怕小脚挂不住

大鞋,致使皮靴掉下来。一旦露出三寸弓履,与全身一套英式现代裙装形成巨大反差,那还不如不穿

皮靴,依旧汉装了。与其“弄巧成拙”,不如依旧本色。小脚伶仃,固是招致许多麻烦,冒充大脚,

同样困难重重。

    在十九世纪末年,一个中国小脚女孩,要想成为一个剑桥大学的学生,真不知道,将会遇到多少

不曾想到的困难,林莉莉却不过刚刚开始。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林莉莉却是“万里之行

始于足下”了。

    林莉莉一边走着,一边在回忆。此前,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林莉莉的小脚并未感到有多少不

便,更多时候,林莉莉感到的是小脚带给她的愉悦、幸福、称赞和荣誉。在小脚女孩中间,林莉莉要

算是脚力较健的一个。对于小脚女孩来说,爬山,哪怕是爬假山,无疑也是一种奢望。而林莉莉在妈

妈的带领下,曾经爬过城隍庙的假山。这得益于林莉莉的小脚裹得很成功,不但俏丽,而且实用。大

凡中国有名之莲足,如大同、兰州、益阳之莲,如莲学大师李渔李笠翁言,“使脚小而不受脚之累,

兼收脚小之用”。清代重臣年羹尧的慕僚汪景祺在《西征随笔》中说:“兰州女子,双弯窄细,不及

三寸,而登山越岭,飘忽如飞者。”(《采菲录初编》第130页)。报癖在《采莲新语·品足》中说:

“他若甘肃之兰州,纤小既不后于人,能行步之便捷,有时男子且追之不及。又附近有秤钩驿者,高

踞山岗上。驿中妇女,足无有逾三寸,其纤小之度,足冠全国,而上下山岗,宛如平地云。”二00

一年七月,新世纪之初,笔者有幸到兰州旅游,偌大的兰州城,竟然不见一位小脚女子,莫非都安居

家中,无幸一见?就连秤钩驿,也不知位在何处。只见黄河北岸山峦起伏,竟不知哪一处山岗方是斯

地。穿过有百年历史、黄河上的第一座铁桥中山桥,登上白塔山公园,时值盛夏,短短百步石阶,居

然汗流浃背,遥想当年兰州女子,双钩不及三寸,上下山岗,如履平地,不禁汗颜。

    林莉莉小脚善走,不仅由于莲术高超,还得益于在女校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纵是她小脚善走,却也从来未曾装过大脚,套过大鞋,尤其是皮革坚硬,毫不通融的皮鞋。从来

未曾想到,一旦身为小脚女人,不要说是变成大脚女人,哪怕是装成大脚女人,竟是这样艰难。

    林莉莉只知装大脚的不易,她不会想到,大脚装小脚同样不易,一双七寸大脚,想要穿一双林莉

莉脚上的三寸弓履,却是根本办不到的了。林莉莉三寸脚穿七寸鞋,虽然艰辛,尚能举步。

    小脚,大脚,虽是一字之差,中间却是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小脚一旦裹成金莲三寸,万难恢复成天足。同样,七寸大脚也绝对裹不成三寸小脚,看一看《镜

花缘》中林之洋裹脚时的艰辛,便知成年人裹脚的不易了。

    教务处的一位金发碧眼,名叫玛丽娜·普尔曼的女教师,对林莉莉一行表示热烈欢迎,欢迎来自

东方古老国度中国的尊贵客人。英国外交部已经通知了学校,中国学生罗莎莉·林已经到了伦敦,将

于近日来校报到。

    女教师约有五十岁,待人和蔼,她面带笑容对林莉莉说到:“罗莎莉,我们早就盼望你来了,你

是我们医学院几百年来招收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而且是一位女生,更为难得,我代表我们学校,表

示热烈欢迎。”

    林莉莉大大方方地说:“老师,我能到贵校深造,非常荣幸,剑桥大学闻名世界,英才辈出。我

一定刻苦学习,不辜负优越的学习环境。”剑桥大学,校园幽静,古木参天,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林莉莉一入校园,便喜欢上了这所学校,她发现,玛丽娜老师非常像艾琳教授。

    玛丽娜老师关切地询问:“罗莎莉,学校九月一日已经开学了,为何现在才到校?”

    林莉莉从容回答:“老师,实不相瞒,路途遥远,一言难尽。从上海启程,途经美国,环绕大半

个地球,历时两月,方才到达伦敦。”

    林莉莉绘声绘形地叙述了在太平洋遭遇风浪的骇人情景,以下摘自崔国英所写的《渡大东洋(太

平洋)记》:

    “由日本横滨东渡之三日,大风起,轮舟摇荡,势甚急。乃拨窗视之,则骇然矣。”“凡江湖内

海之波浪,虽大小不同,率皆由风横吹,其势层叠翻卷而起。此则如霜林落后,突兀峥嵘,由四面攒

拱而起,愈起愈高,矗若峰峦。浪花大顶,攒簇如荼。陡然而落,豁如巨壑。”“有见此景,况登船

顶而观者,则更骇然矣。其触凸峰也,回视则船尾若埋。其陷凹壑也,俯看则鹢着若沁。天忽坠而南,

则舟之枕于左也。云忽趋而北,则舟之卧于右也。”“遂至以数千钧之巨舟,颠簸倾摇,几同飘蓬浮

叶。”“然是舟也,不但或遇横冲,或遭逆撞,即在惊涛怒浪纷至沓来时,仍是蜿蜒奔腾于左翻、右

覆、前掀、后坠之中,而不敢息。如是者计时三日之久,计程二千里而遥,而风微缓,而波渐平,而

舟稍稳,而人始宁。”

    林莉莉心有余悸地说着,玛丽娜听呆了,想不到,太平洋,如此不太平。玛丽娜是伦敦市内人,

她听见林莉莉的伦敦官话讲得十分地道,好奇地问:“罗莎莉,真想不到,你从小在中国长大,未在

国外待过,英语竟然说得这样好,你是在哪所学校学的英语?”

    林莉莉见老师垂询,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老师,我七岁进入英国基督教教会上海教区女子小学

校读一年级,十九岁在教会女子学校高中毕业,一共读了十二年,学了十二年英语。”

(未完待续)

最后修改日期: 2020 年 8 月 18 日

留言

撰写回覆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