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长篇金莲小说】《莲钩秘籍》95  方渔犀  撰
 
·版权所有  禁止外传· 四十一章 初到剑桥(一)     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成立于一二0九年,南宋宁宗赵扩嘉定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到一八九八年,也有七百年的历史了。    我国的高等学府,书院,始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六年(公元七一八年),设丽正修书院。七一九年,杨玉环出生,七四五年封贵妃。谁知乐极生悲,,以致魂断马嵬。到宋朝,书院尤盛,全国有白鹿、嵩阳、睢阳、岳麓四大书院。剑桥大学成立之时,南宋皇帝偏安一隅,在临安(今杭州)凤凰山的皇宫中,笙箫达旦,纸醉金迷,终被元朝所灭。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否则,岳麓学院也可成为世界的著名学府,英国的女孩子反而要到中国来留学了。    剑桥大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剑桥镇,著名的康河横贯其间。著名诗人徐志摩,从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二年,曾在此学习。一九二二年十月,他在归国时,依依不舍地写道:    “康桥,再会吧!    你我相知虽迟,然这一年中    我心灵革命的怒潮,    尽冲泻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    此后清风明月夜,    当照见我情热    狂溢的旧痕,    尚留草底桥边,    ……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此去身虽万里,    梦魂必常绕汝左右,    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眼色;    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    我必首推康桥……    ……    则来春花香时节,    当复西航,    重来此地,    再捡起诗针诗线,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实现年来梦境缠绵的销魂踪迹,    ……    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    上市时节,    盼望我含笑归来,    再见吧!我爱的康桥!”    康桥,即是剑桥。康河,即是剑河。“康”系译音。    林莉莉是一八九八年十一月来到剑桥的,徐志摩比她晚了二十多年,但康河秀色依旧,使人留连。    剑桥大学有三十五个学院,有三个女子学院,两个专门的研究生学院。    剑桥大学有许多地方依旧保留着中世纪的风貌,许多校舍的门廊、墙壁上仍然装饰着古朴庄严的塑像和印章,高大的染色玻璃窗像一幅瑰丽的画面。    大学校长为女王丈夫菲历普亲王(同时兼任牛津大学校长),设一常务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十九岁的小脚女孩林莉莉,是由姑父崔英乘坐火车,轻车简从送进学校的。    作为大清皇帝钦派的使臣,崔国英代表皇帝和国家,具有钦差大臣的身份,在因公出行时,身边飘扬着一面龙旗。三米多长的杏黄旗上同,一条龙在飞舞,四周镶着鲜目的蓝边。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国旗,龙被全世界看成是古老中国的象征。不过,象征皇权和祥瑞的中国龙,与西方喷火的恶龙,在形象上有很大的不同。    送侄女入学,是一件个人私事,并非朝廷使命,崔国英不愿兴师动众,万一传场出去,被朝廷都察院御史知悉,向皇上奏折弹劾,真的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甚至卷起铺盖回国,也并非完全无可能。    虽说光绪皇帝依旧是一国之君,但大权尽落慈禧太后之手,只是一具木头傀儡。慈禧本想废掉光绪另立新君,但由于各国反对而未能得逞。光绪没有慈禧那样顽固保守,立意维新变法,更合列强胃口。崔国英庆幸自己同维新派保持距离,没有受到牵连。他连升三级出任公使,是由于慈禧太后赏视他的办事能力,当时确是无人可派,且又非派不可。    所以人们看见的崔国英,并非二品顶戴,花翎闪耀,龙旗飞舞的壮观场面,而是一个瓜皮小帽,帽根一条粗大辫子,长袍马褂,跟着两个随从的普普通通的大清国中年男子。    在他身旁,却有一位,年约二十,身材高皎,容颜秀丽的大清国妙龄姑娘,脑后一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辫梢结着红头绳,说明她尚在闺中。    柏协理没有同行,依林莉莉的英语能力,充当普通翻译足可胜任,但对外事翻译却是一窍不通。柏协理原是英国驻华公使馆翻译,后来致仕,也就是不当官了,遂被衙门请来充当崔国英的翻译和顾问。今天因是个人私事,没有劳动柏协理大驾,柏协理同家人团聚去了。    林莉莉今天没有穿汉族妇女传统的宽袍大袖服饰,脚下也非纤纤弓履,而是一双七寸(37码)的尖圆头黑色女式半高跟皮靴,身上一套英式时尚裙服,益显青春气息。    林莉莉穿一套英国女孩的服装,并非本意,实出无奈。说来说去,都是由于林莉莉裹了一双尖瘦弓纤的三寸小脚。    在美国,“斋纳”远洋轮船上,艾琳·格罗特教授对她细致入微的采访,关注的目光,急迫的心情,寻根究底的询问,充分显示了西方人士对中国古老的金莲文化浓厚的好奇心。林莉莉想,那不过是两个女人,处于太平洋上一艘轮船的一间舱室内。如今走在英国城市的大街上,人们一旦看见一位裹着小脚的中国女孩,很可能会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了。    事实确是如此,不要说是看见一位中国小脚女孩,就是看见中国男人,也会引起众人围观,就像我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时看到外国人一样,因为实在是太稀罕了。    著名学者钟叔河在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里《航海述奇的同文馆学生》中说:    “一百多年前的欧洲人之看远东,正如当时中国人之看泰西,总是感到陌生和好奇。但无论是普通人民,还是国王和王后,对于第一次到那里去作客的中国青年,都表现了殷勤和友善。    “三月十八日(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五月二日)在马赛,‘街市男女见明等系中国人,皆追随恐后,左右围观,致难动履’。四月初二日(公历五月十五日)在伦敦游‘水晶宫’时,‘游人男女老幼数以千计,见我中国人在此,皆欣喜无极,前后追随’。五月二十六日(公历七月八日)在司铎火木(斯德哥尔摩),‘窗下男女老幼,如蜂拥蚁聚,群呼士呢司,即瑞言中国人也’。特别是六月十三日(公历七月二十二日)在柏林到画店买画时,‘店前之男女拥看华人者,老幼约以千计。及入画铺,众皆先睹为快,冲入屋内几无隙地,主人强阻乃止。’这种情形,比我国某些地方刚开放时围观外国游客的情形更‘热闹’。但看得出,态度都是友好的。    “在瑞典时,中国客人乘小船游湖,彦慧忽然腹痛,舟子立刻上岸去讨药酒。‘主人见华人,便慨然允诺,乞诸其邻而与之’。游罢归来,舟子不要中国客人的钱,说:‘贵国从无人至此,今大人幸临敝邑,愿效微劳。’‘不收渡资,荡舟而去’。六月初六日(公历七月十七日)在圣比德思北阁(圣彼德堡),有一群俄国女郎,见到张德彝等留着辫发,把他们错认作女子,高喊‘赛邦不的徐奴阿司’(中国姑娘),追上来想和他们‘携手交谈’,弄得他们很不好意思。”    张德彝游欧在一八六六年,林莉莉则是一八九八年,已经过去三十二年,一代人的时间了,也许是见的中国人多了,围观的情形也不似从前那样严重了,但林莉莉依然为路人注目。大约是见多不怪吧,也没有人把留着辫发的崔国英和两个随从视作妇女,没有英国女郎想同三人“携手交谈”。    至于林莉莉也引来行人不少目光,但大多以为她是日本人,因为日本女人是不裹脚的。在英国人的脑海里,中国妇女是紧紧同小脚联系在一起的。    林莉莉小脚扮成天足,虽然免除了不少麻烦,却也带来了原来意想不到的困难。一个女人,裹成了小脚,穿惯了弓履,一旦改穿皮靴,扮成天足,却是十分的不方便和不习惯。因为二者无论从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未完待续)
最后修改日期: 2020 年 8 月 18 日

留言

撰写回覆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