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长篇金莲小说】《莲钩秘籍》90  方渔犀  撰
 
·版权所有  禁止外传· 第六部  纤弓留洋 四十章 公使赴任(一)     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十九岁的小脚姑娘莉莉,是由她的亲姑父,大清国首任驻英特命全权公使崔国英护送到伦敦,到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医学院留学的。    近代三四百年以来,说起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一百六十七年前,一八四0年,道光二十年,维多利亚女王陛下的坚船利炮,击碎了清朝政府“闭关锁国”的国策,国门洞开。    正如著名学者钟叔河所言,“关闭了上千年的大门的打开,既是突如其来,又是艰难而勉强的。人们对此并没有思想准备。因此,尽管已经有了‘出洋’的可能,绝大多数人(尤其是读书人)在浩渺的波涛面前,仍然是踟蹰和犹豫的。”(《走向世界丛书·从坐井观天到以蠡测海》)蠡,即贝壳。“以蠡测海”,何等可笑,但比起“坐井观天”,已是一种进步。    因此,裹着三寸莲钩,十九岁的湖南女孩林莉莉,不惧风浪,万里“出洋”,在当时来讲,真是十分了不起,无愧为留学生的带头人。    清廷向外派遣使臣,实出无奈。由于中国有外国的使臣,而外国没有中国的使臣,中国的情况外国均知,而外国的情况中国两眼一摸黑。因此,派遣驻外公使,刻不容缓。    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总理各国事务醇亲王载沣,向光绪皇帝,就此事上了一道奏折:    “原奏向外派遣公使一节,本系必应举行之事,止因一时乏人堪膺此选,且中外交际不无为难之处,是以明知必应举行,而不敢竟请举行,尚待各处公商,以期事臻妥协。    “中国之虚实,外国无不洞悉;外国之情伪,中国一概茫然。其中隔阂之由,总因彼有使来,我无使往。以致遇有该使崛强任性、不合情理之事,仅能正言折服,而不能向其本国一加诘责,默为转移。此臣等所耿耿于心,而无时稍释者也。    “臣等公同酌议:军功花翎记名海关道总办章京崔国英,朴实恳挚,器识闳通,老成勤谨,稳练安详,堪以派任大清国驻英吉利国首任特命全仅公使。臣恭折具陈,仰祈乾断。    “此次赴英,事属创始,应否赏给职衔翎顶,俾壮观之处,出自皇天上恩。”    随后圣旨下:    “奉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请派章京崔国英出使英吉利国一折,准奏。此次出差,事属创始,自应量示优异,崔国英著赏加二品顶戴,并赏戴花翎。”    章京,是个“局级干部”,相当于知府一级,五品,“补子”缀以白鹇图案。二品,则是“部级干部”,“补子”缀以锦鸡图案。连升三级,真可谓皇恩浩荡了。    此刻,变法维新正在火热进行。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光绪皇帝下诏定国是,行新政,但仅推行了一百零三天,到九月二十一日,就被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推翻了,光绪皇帝也被囚禁。    大清国首任驻英特命全权公使崔国英,在离京赴京的前一天,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初十,一八九八年八月二十六日,蒙光绪皇帝在变法百忙之中召见,称为“陛见”,以示清廷对遣使的重视和关怀。    为了对这次召见有个大致的印象,笔者将崔国英当年所著《初使英国记》中的有关文字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初十日,诣乾清门,预备召见。御前大臣带领进养心殿正门,内监揭东间朱帘,随进门槛一步,向上跪,摘帽放于面前之左,翎支向前,向上跪奏:‘臣崔国英叩谢圣主天恩。’即叩头,戴帽起,侧身向右前进。经带班者跪随在军机垫后。    “皇上问:‘何时起身?’奏对:‘于明日由衙门起身。’    “问:‘由何路行走?’奏对:‘由陆路到上海上米轮船,经日本过大东洋(太平洋),到米里坚(美利坚);由米里坚渡大西洋到英吉利。’    “问:‘回程由何路行走?’奏对:‘在英吉利上火轮船,由地中海经大南洋(印度洋),顺广东、福建、江浙中国海面,自天津回京。’    “谕:‘随从人务须管严,不可被外国人笑话。’奏对:‘谨当严加管束,不准其在外滋事。’    “问:‘汝由何衙门出身?’奏对:‘由礼部员外郎考取总理衙门章京,经王大臣(醇亲王)保奖。’随叩首,又奏:‘蒙恩记名海关道。’    “谕:‘办理外国事务,外间颇有闲言。’奏对:‘醇亲王尚不敢回护,臣等更当竭力办事。’    “问:‘到外国见其君主不见?’奏对:‘见与不见,在各国君主,但臣等断不先自求见。’(注:当时外国觐礼未定。)    “问:‘汝有老亲否?’奏对:‘有老母在堂。’    谕令跪安。    “带班者起,退步带到殿前跪处,向上口奏:‘臣请圣主万安。’立,退步出帘外,随出。由内颁出红绸大卷袍褂料各一件,黄辫珊瑚豆大小荷包各一对,交由军机处面交祇领。次日,具折谢恩。”    崔国英以上所记,使百余年后的人们,对此次如见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次召见,系在养心殿东暖阁,此处,电视观众在清廷戏中,并不乏见。文中所言,“摘帽放于面前之左,翎支向前”,是顶子放在地上后,翎支,即孔雀尾羽向前,与戴在头上时翎支向后不同。    翎支,即花翎,为清朝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饰于冠后,以翎眼多者为贵。一般是一个翎眼,多者双眼或者三眼。大臣有特恩的始赏戴双眼花翎。亲王、贝勒等始得戴三眼花翎。崔国英的花翎,大约只有一个翎眼,还是因此次出使英国,才得此荣誉。    崔国英在书中写道:“十一日  由总署乘公车起程,向山东驿路进发。”“十九日  至德州入山东境。山路崎岖,店寓关闭,住宿饭食,一切艰难。道旁树身被水所浸,皮色皆白,其痕皆在六、七尺不等。房屋倒塌大半,人多栖止于断墙败壁之侧,黄河为灾故也。”“儿童妇女褴褛饥饿,道旁求乞者相望不绝。”    从京师到德州,整整走了八天,可见当年交通之不便。沿途所见,灾民衣食无着,惨不忍睹,预示着更大风暴的来临。此时,义和团运动已经悄然兴起了。    崔国英是林莉莉的亲姑父,与莉莉一家同为长沙府益阳县人,生于一八五四年,咸丰四年,为光绪癸午科(一八八二年)进士。    林莉莉的亲姑姑,林尚宾的亲妹妹林兰英,生于一八五六年,咸丰六年。    崔国英和林兰英有三男一女。    大的是个女儿,名叫崔莺莺,巧得很,与《西厢记》中的相国小姐崔莺莺同名同姓。她生于一八八七年,光绪十三年,今年已经十二岁了。崔小姐四岁裹脚,早已裹成一双“益阳脚”,三寸莲钩,娇艳俏丽,下面有三个弟弟:    大弟弟崔育人,生于一八八九年,光绪十五年,今年十岁;    二弟弟崔育才,生于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今年八岁;    小弟弟崔育林,生于一八九三年,光绪十九年,今年六岁。    崔公使带着夫人和四个儿女,一路之上,晓行夜宿,有道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途中辛苦,自是难免。若是逢到上坡陡,车辆难行,崔夫人和崔小姐,虽是纤纤莲钩,也只有下车步行,在京师崔府家中何曾如此艰辛。    还有更为惊险的,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五,崔公使一行来到江苏镇江,将换乘美轮去沪,他写道:    “初五日  美国旗昌行之‘飞似海马’轮船到,由救生红船往就之,时值连日风浪大作,而是日汹涌更甚。加以昏黑,距轮船约里许,而逆风颠簸,久之,而仍可望不可及。柏协理在船头大声急呼,催促水手摇橹击桨。及傍轮船,而救生红船上的人等,已眩晕大吐,不能起立矣。轮船放铁梯接人,或推或挽,或背或抱,提携而上。即柏协理屡涉重洋,亦甚觉惊悸不安也。”
(未完待续)
最后修改日期: 2020 年 8 月 18 日

留言

撰写回覆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