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长篇金莲小说】《莲钩秘籍》80  方渔犀  撰
 
·版权所有  禁止外传·

三十八  兴办女学

    一作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高丽云经过三年的精心缠裹,终于如愿以偿地将长女林莉莉的一双脚

裹成了标准的三寸金莲,这一年,林莉莉七岁。

    同年,林莉莉的父亲林尚宾,升任江苏松江府上海县知县,全家由湖南迁往上海。明清规定,本省

人不能在本省为官;这是为了防止在当地为官,易为亲朋牟取私利,产生腐败,是一项廉政措施。

    林莉莉一家人,从中部省份的一个小镇,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让这些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乡巴佬大

开眼界。林尚宾虽然在高中进士时,曾经以举人的身份,坐着公家提供的车辆,进京赶考,算是出了一

回省。可是,天子脚下的京师,怎及上海夷场繁华。

    一位名叫坎明的外国人,在一八八六年写道:“公共租界,建筑雄伟,由英租界、法租界和美租界

三个区域组成。规模宏大,气灯闲烁,沿江而立的建筑群,给人以富丽繁盛的印象。站在装饰考究的建

筑游廊上,用艺术家的眼光看着充满当地色彩的景物,足以获得舒适的视觉感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许多我从未见过的彩绘船只,在江面上不停地来回行驶。于是,马路也似乎不甘落后,显示其特有的风

采,给观赏者以极大的吸引力。”

    十九世纪的上海县城周围有一圈完整的城墙,到了二十世纪,将城墙完全拆除,修筑成环形马路,

就是现在的中华路。

    县衙大门两侧的墙面转折成一个三十度的角度,呈八字形,正应了那句谚语:“衙门八字朝南开,

有理无钱莫进来。”可谓贴切、形象。

    县衙前面为审理案件的大堂和二堂,清朝时上海的大堂叫清节堂。后面为知县大老爷眷属的宅院,

林知县一家人就住在这里。

    林尚宾接了知县的大印,接着清点库房、检查城墙、巡视监狱、对簿点卬,传考秀才、悬牌放告,

回拜缙绅,一直忙了三天,累得腰痠背痛。

    到了第四天,门子来报,说是英国基督教会上海教区主教罗伯特·斯特朗牧师来访。林知县从未与

洋人打过交道,不知该如何接待。就去请教师爷,师爷是位绍兴老秀才,通晓官场内幕,是此次特地聘

请的。师爷类似于私人顾问,以绍兴人最有名,故俗称绍兴师爷。

    师爷徐临川做师爷多年,经验丰富,且系家传,见东家倚重,心中甚喜,徐徐献策:“现在上海一

埠,洋人势大,得罪不得,苏松太道道台大人和松江府知府大老爷对他们都甚为客气,太爷不妨先听听

洋人讲些什么,再商量对策。”

    林知县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了一些,点头称许,遂与徐师爷迎了出来,在大堂阶下与主教见礼,穿

过大堂,在二堂接待了斯特朗主教。

    斯特朗主教,今年刚好五十岁,身材高大,相貌和善,黑帽,黑袍,帽子长及腰部,尚有一道白边,

来华传教多年,从一个普通传教士升任主教,汉语说得很好,只是听起来有些洋腔洋调。林尚宾心想,

一个高鼻子、蓝眼睛洋人,汉语说到这个份上,也算实在不容易了,叽哩乌拉的洋话,自己可是一句也

不会讲。

    林尚宾不知道主教算是几品官,称一声大人,大约总不会错,于是说道:“不知主教大人今日光临

敝衙,令蓬壁生辉,有何赐教?”说毕,又望了望徐师爷一眼,不知自己这几句话说得是否得体,见到

徐师爷满面笑容,微微点头,这才放下心来。

    斯特朗主教倒也爽快,说道:“赐教不敢当。林老爷新近就任上海知县,我等传教士俱是林老爷属

下子民,还望林老爷对我等传教多多关照,感谢不尽。”

    原来,七品县令仅是比油菜籽略大的芝麻官,一般称呼老爷、太爷。五品知府,称大老爷,京官正

四品以上,地方官道台以上才可称大人。外国传教士对中国官场情况,倒是了如指掌。

    林尚宾不知洋人要他“关照”些什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说道:“主教大人客气,需要下官尽

力之处绝不推辞,下官办事不周之处,还望大人在道台大人和知府大老爷尊前为下官美言。只是不知今

天为何事亲临?”

    斯特朗说道:“我们教区去年在英租界办了一所女子小学,专门招收女生,可是,一年过去,来读

书的女孩子不多,教室里空空荡荡的……”

    林尚宾说道:“家长不送女儿去,下官亦无能为力,不知如何帮助贵教?”

    斯特朗面带笑容说道:“闻知林老爷的贵千金今年已经七岁,正是上学年龄,何不送到我们的女子

小学校读书,一切学杂费、伙食费、住宿费全部免除。官绅人家,看到知县太爷送女入学,肯定会效仿,

学生就会多起来……”

    林尚宾闻听此言,颇为作难,沉默不语,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依照他的想法,女儿从小受到良好的

教育,长大以后,能够自立自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再说女儿刚到学龄,即有入学机会,仿佛天上掉

馅饼一样,这种千载难逢之机自然不应错过。当时,专门的女子小学极少,至多仅有女塾。但是答应入

学,具体困难不少,英租界距县衙甚远,需要住校,女儿莉莉年仅七龄,夫人高丽云会同意吗?

    徐老夫子见东家一时难以回答,便徐徐说道:“主教大人一番美意,敝东家十分领情,只是,此事

关系小姐,还需问过夫人,才好最后定夺。”

    林尚宾被徐老夫子一语提醒,说道:“邀小女入校读书之事极好,我极表感谢,非常赞同,只是还

需问过贱内方可,因为有些女孩子的琐事,大老爷们实在弄不清楚。”

    斯特朗主教对林知县的回答十分满意,约定三天之后,再来听回信。

    林尚宾回到内宅,向夫人高丽云将此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征求夫人的意见。按说,在清朝那个时

候,男尊女卑,家里大事小事,均是大老爷们说了算,一是家庭琐事,林知县公务繁忙,实在无暇过问;

二是夫人能力极强,要不是个女的,当个县令,干的并不比自己差,当个家庭主妇,实在是委曲了她,

家里大事小事,夫人办得井井有条,林尚宾十分放心。

    高丽云对女儿林莉莉能有机会入校读书一事,态度同林尚宾一样,非常高兴,表示同意。高丽云女

扮男装,扮成高公子,在官场混了多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目不识丁,是要被人欺侮的,并不认同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混帐话。但是,高丽云对女儿读书又喜又忧,忧的是,学校路远,只能住校,林

莉莉刚刚裹成一双三寸小脚,每天谁来给她缠裹?

    昔日,将一个女儿养大,远比养一个儿子费力费时。不说别的,每天光是给女儿裹脚,就花去不少

光阴。如果有五六个女儿,那就不用干别的了。把女儿生下来,赋于她生命,仅是作到了身为母亲的一

半责任,给她裹成了一双完美的小脚、风风光光地嫁出去,才是尽到了母亲的全部责任。高丽云为了得

到一双小脚,不知吃了多少苦头,如今,读书虽说是件好事,但也不能因此荒废了女儿的一双小脚,以

致留下终生的遗憾。

    高丽云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她想,教会女子小学的学生,肯定不止女儿一个人裹着小脚,除了洋人

的女儿不裹脚,其余中国女孩,说不定人人裹脚。教会必定想到小脚女生裹脚的问题,有妥善的解决办

法,不然,无人肯把女儿送去读书。林尚宾听了夫人的吩咐,连连点头,准备在斯特朗主教下次来时问

个明白。

(未完待续)

最后修改日期: 2020 年 8 月 18 日

留言

撰写回覆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