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五方镇】0089
石泉 著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转贴)
第二十二回 制绣履佳人起暇思 认姑嫂三美话家常(一)
话说上回惠云因对“千钟粟”的来历不明,向小妮请教,小妮遂道:“‘千钟粟’的出处来自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原诗如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小妮又接着道:“‘千钟粟’后来就代指高官厚禄,也可代指高官。故而‘他年纵有千钟粟,不及身边双凤头’的
句意为:以后就是作了高官,荣华富贵已极,也不如做一个寻常百姓,守着娇妻美妾度日;最难令人忘情的,就是
她们那一双双穿着凤头鞋的小脚儿,时时供我鉴赏,比做高官还要受用呢。”惠云听了,道:“到底读书方能明理,
还是姐姐解的明白透彻,以后还望姐姐多多教诲才是。”小妮道:“以你现在而论,已比村姑田妇知道得多多了,
当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多读书必然多多受益。”
惠云又道:“我去找块面料,将这两双铜鞋装饰得一模一样,姐姐你看如何?”小妮道:“如此最好。”须臾,
惠云取来一块大红缎子,比照自己平日所穿鞋样,先剪了一双鞋面,又在鞋面的鞋尖处描一束兰草花样,问小妮道:
“姐姐看这鞋样、这花样如何?”小妮拿在手中端详了一会儿,道:“好极!丈夫最喜红鞋,用红缎子便好,上绣
一束兰草,益显得弓鞋纤瘦,就照此多剪几双,我们一起做罢。”惠云道:“不劳姐姐亲自动手,我做就是了,反
正姐姐与我的鞋都一般大小,我将绣鞋做成一个式样就是了。到将穿时,各自在鞋内做上暗记,就不会穿错了。姐
姐平时还是多读些书,遇到高兴处,顺手教我一些,也让我时时有些长进才好。”小妮道:“多谢妹妹美意!多读
书自然好,然而,既为人妇,针黹女红,也是少不得的。况且,长久不做,手会越来越生,便会被人说成是懒婆娘、
拙婆娘。故而我多少也要做些,而后,再让余嫂、安嫂帮着做些,你我就可腾出些时间读书了。”惠云道:“姐姐
虑得是,就按姐姐的意思做去。”于是,二人便在屋内做起绣鞋来。
小妮举针刺绣时,回想方才与惠云所讲,不禁若有所思,勾起一番心事。在钱家,除了自己从家中带来的惠云之
外,再无一人过问她读书之事。原来小妮嫁过来时,正值智友、小妮双双学成毕业,均被本县中学聘为教师,小妮
要去县里教书,钱母不允,道:“一个女人家,不好好守在家里,到外面卖头卖脚做什么?”小妮解释说,做了教
师,每月有六块大洋,可为家里增加收入。孰不知钱母道:“我家并不缺那几个钱,挣钱养家是男人的事,女人只
合在家备办炊馔茶饮、生儿育女,闲时做些针黹,方是为妇本份。”小妮无奈,只得顺从。从此便被禁锢在家中,
整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低眉顺眼,孝敬公婆,侍候丈夫,倒是一个知礼守矩的好媳妇。然所学本领却全无用处,
只落得与村姑田妇为伍,如同《牡丹亭》中所说:“银娘玉姐只做个纺砖儿”,不免时时望月慨叹。丈夫又全然不
顾妻子荒废了学业,只要她每日涂脂抹粉、梳头裹脚,讨丈夫喜欢。又怕天长日久,妻妾之间争风吃醋,闹得举家
不宁,便想了一条妙计,教她们整日疲于奔命,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功课,即是把心思全用在绣鞋上。小妮想到此
处,不禁想起唐太宗看到天下举子成群结队进京赶考时,大喜道:“天下英雄尽吾彀中矣!”如今自己与惠云依了
丈夫给自己立的规矩,整日殚精竭虑,穷工极巧,将绣鞋做得日益精妙,丈夫见了,也会不由得暗自欣喜:“两妇
人皆入吾彀中矣!”
留言